校发〔2020〕198 号
为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,更好的发挥科研平台在学科建设、团队打造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,根据学校科研平台工作实际情况,现提出本整合方案:
一、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
(一)总体目标
按照“服务地方、内涵发展、注重质量、突出特色、动态调整”的原则,依托已有的研究强项和资源优势,使各类科研平台的功能定位更加准确、结构更加优化、重点更加突出、基础更加坚实、特色更加鲜明、成果更加丰富,全面提升科研平台的科学研究水平。通过整合,初步形成布局合理、定位清晰、管理科学、开放共享、多元投入、动态调整的学校科研平台管理体系。
(二)基本原则
1.坚持顶层设计原则。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为导向,加强整体设计,统筹布局,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。
2.坚持机制创新原则。完善评估评价机制,建立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评价机制,强化目标考核和动态调整,推进开放共享。
3.坚持分类管理原则。强化分类管理、分类支持,制定符合不同科研平台特点的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。
4.坚持能力提升原则。加强发展态势良好的平台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,发挥优秀平台的引领和带动二、科研平台整合思路与方案
学校现有各级科研平台35 个,其中省级科研平台 12 个、市级科研平台 14 个和校级研究中心 9 个。从平台的研究方向、研究队伍、科研成果来看,存在省市校三级平台研究方向和内容重复、研究方向不够凝练、管理松散、研究成果多头归属等问题。
(一)校级、市级与省级科研平台存在重复建设的统一整合到省级科研平台
1.将“安康富硒茶研究院”“安康市绞股蓝技术研发中心” “安康市茶叶技术研发中心”三个市级科研平台统一整合到省级科研平台“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”。
2.将“安康市富硒食品技术研发中心”市级科研平台整合到省级科研平台“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”。
3.将市级科研平台“安康市现代养猪技术研发中心”整合到省级科研平台“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”。
4.将市级科研平台“秦巴国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”整合到省级科研平台“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”。
(二)省级、市级、校级科研平台中职能类似、研究方向一致的进行整合
1.将省级科研平台“陕南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整合到
省级平台“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”。
2.将校级科研平台“安康学院新型材料研究中心”、市级科
研平台“安康市铁/铝基纳米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“安康
市锌基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予以整合,更名为“安康
市纳米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。
(三)根据社会需求对平台更名
将校级科研平台“陈虎软件工作室”更名为“安康学院大
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”。
三、科研平台整合预期目标
(一)精简数量,凝练重点研究方向
经整合后,我校平台总数由35 个调整为 25 个。
省级科研平台为11 个,分别是陕西省安康 GAP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陕南民间文化中心、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、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、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、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、陕西省富硒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、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、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、陕西省茶叶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、“汉调二黄”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。
市级科研平台6 个,分别是安康市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、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安康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、安康市纳米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安康艺术文化研究中心、安康市公民科学素质普及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。
校级科研平台为8 个,分别是安康学院教育研究中心、安康学院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、安康学院大数据与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中心、安康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、安康学院德育艺术研究中心、安康学院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中心、秦巴中药资源研发中心、安康学院农业科技研发中心。
整合后,要求各级各类平台系统梳理安康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,结合各科研平台建设现状,进一步凝炼重点研究方向;切实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努力使科研平台的研究工作做到方向明、定位准、有特色、接地气。省级科研平台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3 个,市级、校级科研平台研究方向一般不超过 2 个。
(二)引育并举,强化科研团队建设
根据平台建设实际需要的人才类型,按照“择优引进,按需引进”的原则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引进首席专家、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,实现每个省级科研平台团队有首席专家或学科带头人,市级、校级科研平台团队有学术带头人。
积极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,逐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;完善进修和培训制度,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省内国内同类研究基地进修、访问和开展学术交流,开拓学术视野,提高学术水平;鼓励平台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,提高队伍学历层次。
(三)整合资源,实现共建共享共用
通过整合关联度较高的平台资源,实现相关实验室、科研平台的互补,组建跨学科、跨领域的研究团队,打造学科交叉、人才汇聚的复合型科研平台,保障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先进仪器和设备,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。
(四)增加投入,改善平台硬件条件
在平台数量减少的情况下,不减少平台建设资金投入。围绕重点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,根据科研平台建设发展与科研平台考核评价情况,建立科研平台建设经费与资源优化配置机制,不断改善科研平台硬件条件。同时积极争取校外资源,采取校地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法,争取地方在校内共建实验室,改善科研平台实验条件。